skip to main |
skip to sidebar
阿拉斯加之死
昨天,我、老闆、健桓、孟君,四人北上參加了中研院的研討會,聽了一整天的技術發表加上舟車勞頓,回到家卸下包包,吃完便當,洗完澡,倒頭就睡,早上起來眼睛紅了不少,從昨天早上五點半一直到晚上七點,戴了超過12小時的隱形眼鏡,疲憊不堪,應該像健桓、孟君一樣戴眼鏡的...,可惜當天匆忙準備之下,並沒想這麼多...。今天下午看了一部電影,看完也是感觸良多,總覺得主角做的事情好像我曾經也有股衝動想做...。“荒野生存”,英文叫“Into The Wild”,我並不是很喜歡中文翻譯啦!弄的好像什麼“荒野大鏢客”或是Discovery“荒野求生密技”,Into The Wild顧名思義,就是進入野外,這是一部真人真事的電影,著名作家Jon krakauer曾經改編成小說“阿拉斯加之死”,小說名子翻的好阿,我比較喜歡這名子。這是一部敘述一位年輕人自我放逐的故事,當時在觸電網看到這部電影介紹的時候就十分感興趣,我把觸電網對這部電影的簡介引述過來:
一九九二年四月,一名出身美國東岸富裕家庭的年輕運動員,大學畢業後拋棄ㄧ切家當,將全身的積蓄2萬4千元捐給慈善機構,一路搭便車到阿拉斯加,單獨步入 麥金萊山北邊的曠野。四個月之後,一部廢棄的舊巴士裡,傳來陣陣屍臭,睡袋裡裹著一個年輕人,身旁散落幾本書、和一本簡短如謎的日記....
就這樣,短短幾行字就吸引了我,當然另外讓我感興趣的是導演“西恩潘”,這麼一說一切都連結起來了,為什麼呢?西恩潘曾經演過電影“神秘河流”,而“神秘河流”的編劇就是Jon krakauer,而這次西恩潘不當演員,直接執導這部電影。故事從以上的簡介大概就可以知道主軸在哪,主角克里斯從小因為父母給予的壓抑以及受不了人性的醜陋,選擇拋棄一切物質生活,選擇一人獨自旅行,而他的終點定為阿拉斯加,在旅途當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而這些人給予克里斯相當多的啟發,當克里斯最後到達阿拉斯加的荒野時,找到了一部廢棄的公車,克里斯選擇以此作為旅程的終點,在廢棄巴士中與大自然共存,自己打獵、生火、捕魚、直到有一天,當克里斯覺悟時,一切都為時已晚...。導演西恩潘更在電影結束時放上克理斯生前在廢棄巴士旁的自拍照,該照片是在克里斯屍體旁的照相機所發現,以及他身旁的日記,也因此促使Jon krakauer寫下了“阿拉斯加之死”。
當然啦,我沒辦法像克里斯一樣自我放逐啦,台灣處處人聲吵雜的走到哪靜不下來,更何況我也沒有理由自我放逐...,只是年輕時常有這種瘋狂的想法,想說一個人走遍天崖海腳,所以看完感觸很深,當然電影裡也強調珍惜身邊的人尤其是家人,這也是最後克里斯的覺悟所在,但是偶爾也要大自然抱抱,Into The Wild推薦給大家,但是我這學期只能Into The Paper,等到畢業之後,在好好去Wild Into Into一番!
官方網站
http://www.intothewild.com/
“阿拉斯加之死”書評
http://public1.ntl.gov.tw/publish/bookevlu/53/31.html
2 則留言:
久未撰寫大作摟~峻仔,
俺最近想看靈異孤兒院,
基於羊男的迷宮的好感,
應該是精采可期的電影。
btw, 妮可基嫚主演的厄夜變奏曲
可以租來看看,
我只能說妙不可言,看了就知道。
ps. 時光機做得如何了?XD
我覺得 你有寫影評的實力
應該去應徵雜誌社~!!!
寫的真不錯~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