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
skip to sidebar
時間與空間
記得小時後爸媽定了牛頓雜誌,固定會有週期性的話題圍繞在時間與空間上,說穿了這些話題不外乎就是要探討人到底能不能回到過去或是穿梭未來,這種題材常帶有一種神祕的色彩,原因出自於有相當多的理論透露出穿梭時空是可行的,但是目前的科技做不出來,不知不覺得我們總幻想某一天好像可以成功,要是回到了過去,改變了某一件事,現在又會是如何? 講著講著慢慢浮現很多好萊屋電影的劇情,其實就從“穿梭時空”這種類型題材的電影可以歸為兩類:喜劇與悲劇,這種分類很無特色,但是仔細想想確實是這樣,例如從“喜劇”類型來看,電影裡設定回到過去改變未來是可行的,主角常常藉由改變過去某一關鍵點來達成未來的目的,例如:回到未來三部曲、黑洞頻率、時空限索,主角都成功完成了改變過去的目的,最後達成目標,在結局通常是圓滿的。從“悲劇”的角度來看,電影裡設定即使回到過去,仍然改變不瞭殘酷的現實,例如:時間機器、蝴蝶效應、魔鬼終結者...等,時間機器裡的劇情裡有相當經典的對話“即使我回到過去挽救我女友一千次,到最後只能看到一千種她的死法”,也就是說主角回到過去拯救他已死去的女友,但是無論他怎麼改變,到最後女友終究難逃一死。當然後來也有許多相當有創意的導演突破這兩種公式,例如:穿越時空愛上你、關鍵報告,把已成既定的事實連貫成一樁完滿的結局。總之“可變與不可變”的時空電影公式行之有年,到底我們能否穿梭時空呢? 記得霍金曾經在Discovery上說過:“我並沒有看到大量來自未來的人",其實他也就間接透漏他的看法,也就是說如果真的可以回到過去,那在無限遠的未來應該總會有一人回到我們現在的年代,但是我們並沒有看到來自未來的人。
推薦電影:“接觸未來”由大導演羅勃辛密克斯 (回到未來三部曲、阿甘正傳) 在1997年執導的一部有關於時間與空間的電影,運用大量的科學理論來詮釋的一部小說改編的科幻電影,其中電影裡探討了一個相當有趣的話題“科學與宗教”過分的科學數據是否抹滅了抽象的信仰 (好有哲理的話...自己都看不慣...),另外還添加了外星人迷思的成分,雖然乍聽之下好像是一部“哲學電影”,但是了解羅勃辛密克斯的人應該都知道,如史蒂芬史匹柏一般,票房也是電影一大考量因素,電影裡可看到大量的電腦動畫場景(外星人的傳送器),穿越時空的蟲洞等,儘管是10年前的電影,電腦動畫合成方面卻還是相當漂亮,兼顧了科幻與哲學的一部電影,喜愛科幻片的朋友可以參考參考! ^_^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